“据老夫所知,王氏的商队虽多,可却亏的厉害,倒是王氏各房在沿路安插了不少接应之人。”
王氏的麻烦之处其实就在于此,他们和晋地已然融为一体,有当官的,有经商的,有做学问的,还有从军的,王氏还在不断的和其他世族联姻。
在晋地可谓是盘根错节,无处不在。
当世豪族当中,王氏也属于非常特殊的那一个,关西世族从西魏开始便渐渐走向鼎盛,可在关西却没有任何一家能一枝独秀。
即便是渤海高氏,琅琊王氏,博陵崔氏等等名门望族,他们扎根的土地也远不如王氏这样广阔。
王庆嗤笑一声,他当年可是王氏搞走私的小头目,多少次好悬没把命搭上,太明白王氏那群家老们有多道貌岸然,又有多刻薄寡恩。
而手底下那群人仗着有王氏作靠山又有多肆无忌惮。
当年那些商队并不是为了赚什么银钱,可商队的头领都还相样一些,能生不少钱财,如今这些倒是想赚钱,补一下家里面的亏空,可他们赚的来吗?
一支商队里面有多少是真正懂得行商之人?你塞两个亲戚,我塞八个奴仆,赚点余利还不够底下的人上下其手的呢。
“大宅里那些人总是自诩衣冠华族,上门拜见,礼仪稍有不对小则招致斥责,大则就要被赶出门去,嘿,连陛下上门想看看他们的祠堂,他们都不情不愿……
如今一群人却看重了货易之利,争来斗去,没了脸皮,真是叫人哭笑不得。”
王庆发了几句牢骚,饮了杯酒接着道:“北边有了布置,先就等等,也不用担心什么,那里多为陛下起兵时的旧部,对陛下忠心耿耿,就算有些人跟王氏不清不楚,也不碍什么。
倒是南边需要措置一番,山西南道督查使牛行远要卸任了,据说继任的是前大理寺卿长孙无忌。
还有朝中要在山西南道设布政使司,布政使是前吏部侍郎房乔,也还没有到任。
王氏和裴氏一南一北,向来联络有亲,王氏各房南迁的话,不能让他们留在晋地,褚老可有良策教我?”
褚亮点着头,他感觉王庆虽有私心,但思虑还是非常清晰的。
沉吟片刻,褚亮便笑着道:“此事于总管而言轻而易举。”
“哦?此话怎讲?”
“总管只需据实向朝廷上奏此事,同时建言朝廷给王氏各房指明安置之处即可,如此一来,既可除当下隐患,又能光明正大表明心迹,可谓是一举两得,总管以为然否?”
王庆思索片刻,一拍桌案抚须笑道:“不愧是褚老……之前和王禄那厮商量了一整晚,酒喝了不少,却只顾唉声叹气了,不如早请褚老上座,又有何事不能迎刃而解?”
褚亮笑眯眯的饮酒,心说你们两个王氏子若不商量好了,能叫我这个外人来参赞?
…………
“王氏的事那就先放一边,看看朝中的意思再说……”
褚亮此时插话道:“王泽已回京任吏部尚书,值此之时,总管是否要修书问候一声?”
王庆想了想摇头道:“我与族叔不熟……褚老也是多虑了,我在恒安镇时便随于陛下左右,故旧多居高位,朝中并非无人为我说话,再去与族叔往来,一旦为人所知,必遭非议。”
褚亮点头道:“恕罪恕罪,总管身有开国之功,自然不缺友朋,是我想的多了。”
看着王庆那一瞬间挺直的身形,褚亮暗笑,他这个长史,算是做的非常地道了,足可谓进退有度。
谁又真的喜欢身边有个什么事都能迎刃而解的诸葛呢?
…………
“辽东那边的战事最为要紧,万不能有何差错,今年从晋地抽调了十几万青壮,春耕不免受累于此,之前我向朝廷请命减免税负,昨日户部来函,今年可免山西两道三成田税。”
“这是好事啊……”褚亮当即笑道:“总管为民请命,朝廷也有恤农之心,正是天下太平之兆。”
他这话发自肺腑,民安则国泰,国盛则民强,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,只是很多时候,上位者总是出于种种原因,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治国道理。
尤其是经历了大业年间的乱象,唐初的士大夫阶层普遍非常珍惜这种士民都充满了希望的时期,褚亮无疑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。
王庆也笑,“陛下向来爱民,吾等随于翼尾,也只稍尽绵薄,不值一提。”
褚亮举杯相敬,感慨道:“君臣如此,正是相得益彰,惜未能觐见陛下……唉,明君治世,恨华发早生,不能尽力相佐尔。”
王庆举杯应和,“确实可惜,陛下若知褚老之能,定待之以厚,当年何公为宇文化及兄弟所挟,又逢窦建德之乱,避祸晋地。
陛下闻之,迎于晋阳,但有所求,无有不应,一直至今,未曾稍改也,可谓荣宠备至,众人皆有不及。
褚老之才不下于何公,只惜未得时机,不然定能成就另外一番佳话。”
两人饮了一杯,用了两口菜,褚亮才道:“总管说的何公可是著有何氏工物的郫国桂林公?”
王庆道:“不是他还能有谁呢?”
褚亮大口饮酒,觉着这酒开始有点发酸,何稠老头当年和他同殿为臣,他自然识得,当初文皇帝杨坚就很宠信此人,到了大业年间,依旧荣宠不衰。
不想乱了一场之后,这厮又逢明主,好像比以前更得势了,莫非真的得了老天爷垂青,不然一个人怎么能走运成这个样子?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www.2008book.com)北雄2008书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